苏原

小号主要用于备份读书笔记,频繁更新。
不可回收垃圾箱

#笔记#鲁迅的文学世界

倪伟老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无聊的干货课。如果没有读过他讲的书,就只能被动地接受他的故事梗概和读书心得。我迟钝又飞快地记笔记,然后在他提到鲁迅时突然惊醒。

第一堂课,他突然说,“鲁迅之后已经没有比鲁迅更好的作家,已经证明了文学不是像生物一样进化的。”

第二堂课,他讲完鲁迅内在意识的自我撕裂,评论道:“鲁迅是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。”

我的眼泪都要落下来了。

国庆我要一个人去绍兴见先生了。大约是雨雪霏霏,和先生少年的灵魂擦肩而过。

下划线部分为PPT内容,粗体为标题,无下划线部分为课堂笔记。

---

“幻灯片事件”中所包含的多重“看”与“被看”的关系

画面内:被砍头者-围观者:暴露了一种民众普遍的麻木,对他人以及自身处境与命运的麻木。

画面外:摄影镜头-整个行刑场景:摄影镜头代表的是他者的凝视,这个他者就是以战胜者自居的日本帝国。在这层“看”与“被看”中包含着一种权力关系(征服与被征服)。

当鲁迅在日本的教室中观看幻灯片时,他实际上是在以他者的眼光来看中国人,他通过看幻灯片所获得的民族自我意识从一开始就是分裂的,分裂为“看”与“被看”两者。他既是“看”的那一个,同时也是“被看”的那一个。鲁迅的全部痛苦都在于这种自我意识的内在撕裂。

鲁迅是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。

---

“反抗绝望”的人生哲学

  • 深刻的怀疑意识
    鲁迅不相信启蒙的事业能够带来一个未来的黄金世界。这种深刻的怀疑在他的小说、散文和杂文里,都被反复地表达过。

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,我不愿去;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,我不愿去;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,我不愿去。……呜呼呜呼,我不愿意,我不如彷徨于无地。(《影的告别》

鲁迅与新青年其他成员的比较,最经典的是关于铁屋子的讨论。钱玄同等:中国经过启蒙运动,会有光明的未来。鲁迅称之为“未来的黄金世界”,他不因为怀疑而取消行动,但不因为有所行动而彻底扫除他的怀疑。

  • 关于希望和绝望

希望本是无所谓有,无所谓无的。这正如地上的路;其实地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(《故乡》
鲁迅不肯承认希望之必有,却也不承认绝望之必然。绝望本身仍以希望为内在参照(绝望本身是怀疑某种希望而产生的,如果一开始就不抱缥缈的希望,就不会感到绝望。),是以否定的方式承认了希望,所以说“绝望之为虚妄,正与希望相同!”同时抛弃希望和绝望即意味着勇敢的去承担人生中的一切。

对人生的承担在鲁迅的笔下表现为“走”的生命形式。在鲁迅的小说里,“走”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,“走”虽然不是对希望的肯定,但它是对绝望的否定。鲁迅把这种“永远往前走”的过客精神概括为反抗绝望

《过客》的意思……即是虽然明知道前路是坟而偏要走,就是反抗绝望,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,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,更悲壮。(《致赵其文》)

过客是出于对原住地的愤恨而一路往前走。反抗者与交互对象相向而行,如《在酒楼上》《孤独者》《故乡》。

---

这段说得真好。我在寒假给一百多个孩子讲鲁迅,讲到最后是先生的绝望与希望,我自己都说不清楚。

今年是五四一百周年,不知道再过一百年,我们现在的“近现代文学史”还会留下谁呢?知识在漫长的时光里不断被压缩,但我坚信迅哥儿是会被留下的。

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,又会怎样被叙述呢?真想知道啊。在我死后,把我的眼睛挖下来,贴在······

贴在晋江文学城的城门上。

---

昨天梦到自己被要求写“大道之行也礼乐皆东论”,可是我求学是在东观大学堂啊,大道再往东去只能写“乘桴浮于海论”了。


评论(2)

热度(15)